欢迎光安徽省雕塑家协会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浅谈晋祠建筑雕塑中的女性文化内涵


要:太原向西南行25公里,便达悬瓮山麓,这里古木参天,山水环绕,绿荫丛中古代建筑群此起彼伏,晋祠就在其中。晋祠是山西省太原市的名胜之一,也是一部用建筑语言书写的太原通志。在晋祠建筑中,最具精彩之处是人们用建筑雕塑生动地表现了古代不同阶层女性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晋祠建筑雕塑女性文化内涵

 

 Abstract Jin temple located off twenty five kilometers southwest of Taiyuanwhere exist many acient trees and ancient architectures. Jin temple is one of the famous sights of Taiyuan cityand it also is an annals written in architecture language. In the Jin temple architecturethe most fascinating part is people us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painted a vivid performanc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cient females in different classes.

Keywords Jin TempleArchitecture SculptureFemaleCultural Connotation

 

 一、晋祠的由来与历史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初名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第一代诸侯唐叔虞的祠堂。司马迁《史记晋世家》中曾记载:周成王平定北方唐国叛乱后,将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后便正式封弱弟姬虞为唐国诸侯(古时桐、唐同音)。唐国执政期间唐叔虞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深受人民爱戴和拥护。叔虞死后,人民为纪念他“治国有方,造福黎民”的功绩,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

 

唐叔虞祠也就是现在的晋祠,晋祠在历代均有修补和扩建。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熙宁年间(1068―1077年)封邑姜为“灵昭济圣母”,遂有圣母殿之称,后来唐叔虞祠堂迁于北侧,形成今日格局。

 

二、从女性的角度看晋祠的建筑艺术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晋阳之胜,全在晋祠。”说到晋祠的建筑,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是鱼沼飞梁、献殿、圣母殿。圣母殿和水母殿让我们从女性的角度看晋祠的建筑艺术的魅力,晋祠建筑不仅在工艺上具有精湛的技术,也包含了女性的文化内涵。

 

圣母殿的重檐歇山顶造型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殿内无柱,前廊开阔,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殿外共有二十六根外柱,大殿前廊的八根立柱上蟠饰着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殿顶呈现出一种柔和的曲线,打破了建筑轮廓僵直的格调,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使殿顶呈现出一种女性柔和的曲线。

 

圣母殿内共有四十三尊彩塑,主像“邑姜”便是“圣母殿的圣母”,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在制作上如很多宗教雕塑一样,出于仪轨、身份的限制,人物造型比较严谨。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凝神端坐于凤椅之上,雍容庄丽、安详的仪容,显示了圣母邑姜的尊贵和奢华,令人肃然起敬。四十二尊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雕塑中最为珍贵、最具吸引力的还要数三十三尊侍女像。郭沫若曾以诗句“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来形容宋侍女的美。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看到这组雕塑后,在他所著的《中国古代雕塑杰出作品》一书中写道:“她们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型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的大小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式自然,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全身比例适度,服装鲜艳,衣纹随身体动作而转动。我们站在这些像中间,不但看见她们轻巧的动作,还好像听见了她们清脆的笑声,快乐的言谈,或不乐意的小小的讽言讽语,清楚地了解他她们彼此间的思想感情关系;这是人的社会,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

 

在圣母殿南侧不远处是水母楼,又称水晶宫、梳妆楼。相较圣母殿,水母楼里充满了民间妇女的生活气息,更显得与生活贴近。水母楼为两重楼阁,上下两层都有回廊,楼下为一明两暗三窟北方式普通居民居住的窑洞,中间供奉着当时急于救水还未梳妆的身着民间妇人服饰坐化于莲花垫上的柳氏。二楼则为通堂三间、正中设神龛,塑有柳氏升天水母成仙像。水母头戴金冠,身披霞帔,宽袍大袖,坐于神台,仪态安详端庄。神龛两侧各列水族侍女塑像四尊,鱼尾人形,被称作“东方美人鱼”。这八尊水母侍女则使用中国独特的写意手法,构思精巧,美人身体有如鱼形,线条柔和秀美,脸型圆润安详。

 

三、晋祠建筑中体现出不同阶级女性文化内涵

 

(一)圣母殿的建筑及彩塑体现出统治阶级女性文化内涵

 

1.圣母殿内圣母体现出的是最高统治阶层的女性文化

 

古代社会“母以子贵、妻以夫荣”,人们出于对唐叔虞的尊敬,把其母邑姜供奉到圣母殿内,现如今圣母殿已经成为晋祠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内悬挂的匾额甚多,其中《显灵昭济圣母匾》形为立匾,让人感到高大雄伟、庄重具有压迫感,堪称晋祠立匾之王,体现出圣母威严霸气的形象。在殿外檐南北两端各有一匾分别为《厚德载物》、《含弘光大》,古人运用了发人深思的哲学语言,直接歌颂了圣母,并还原出其本身的“人性”,赞扬了一个女性的伟大。“坤厚载物”与“含弘光大”两语出自《周易坤卦彖彖辞》。“坤厚载物”,坤为地,万物均凭大地浮载、繁殖、生长,母亲就像大地一样,生养、抚育着人们。“含弘光大”与阴阳之说一样,是指没有阴就没有阳,阳是从阴中产生出来的,没有在母亲腹中孕育的过程,也就不会产生出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圣母邑姜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对庶民的恩泽是无穷的,正是由于圣母邑姜的伟大,人们为邑姜修建祠堂来供奉她

 

2.圣母殿内的侍女像反映了宫廷中不同层次妇女的地位及社会关系

 

圣母殿内的侍女像在塑造技法和艺术风格上,摆脱了自南北朝以来宗教和神的束缚,深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刻画上,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她们是北宋社会有血有肉、充满喜怒哀乐的真实人物,描绘出了人与人之间心理和个性所产生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圣母殿内的侍女像殿中有一尊雕塑被梅兰芳先生冠以“双面佳人”的美称,她就是为圣母表演戏剧的五名表演者之一。从正面可以看到该塑像面带微笑,笑中含羞,面部微微向下,好像是表演后受到称赞时心情的喜悦与羞涩。但从侧面看此侍女却发现侍女眼角带泪,眼睛红肿,面容凄惨。从中我们不禁想象出其虽获得眼前的赞赏或者荣华,心中却充满委屈与不甘,只得暗自悲苦的心酸画面。

 

另有一尊动作生动的侍女像,侍女脸庞微斜显得稚气未脱,撅着嘴巴、甩着长袖,似是与一旁的侍女在斗气,一脸的不满,又好像刚入宫不久,得到了圣母的宠爱,脸上呈现出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向往,人物显得生动活泼、天真烂漫,与周围年龄长她的侍女显得格格不入。

 

殿内一侧的最边上,有一个手捧钱袋的侍女头部仰起,微微眯眼,神情傲慢,嘴角下撇,身形微胖并腆着肚子。她的年龄很明显大于周围的侍女,手捧钱袋也许表明她是掌管财政的。另有一捧印侍女雕塑,古人着重刻画雕塑人物内心,也许工作职责的重大,让这位侍女变得不苟言笑,庄重矜持,双眼全神贯注于自己所拿的印玺,眼神极为锋利却含威不露。

 

圣母殿中的侍女大多形象生动,不同的职业反应出不同的侍女的性格特点,也反应出当时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圣母殿的雕塑大多雕刻的栩栩如生,侍女的形象得到充分表现,有掌管权利的侍女,也有令人心疼的歌舞侍女,从不同人物地位反映出人物性格,圣母殿的雕塑表现出不同阶层的女性文化内涵。

 

(二)水母楼建筑及彩塑天体现出被统治阶层劳动女性的文化内涵

 

据传说,水母升天前只是农妇,每日勤勤恳恳却不受夫家的尊重与喜爱。但是她为了阻止洪水顾不得梳理头发舍身英勇救人,那一刻,柳氏从一个普通农妇变成了救苦救难的神仙。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水,灌溉着千百良田。人们为纪念她,就在她坐的水瓮边盖庙,尊称她为水母娘娘。

 

水母殿一层中所描绘的她是一介农妇身着粗布衣服,塑像朴实自然,居住在窑洞里,与普通人无异。二层为水母神仙像,塑像面目慈祥并且仪态高贵,看似威严端庄却有不失慈祥温和,在水母娘娘身边分别矗立着两个风格别致的女美人侍女像。

 

自古到今,女性的形象都是伟大的,无论是圣母殿中圣母,还是水母楼里的农妇,她们都是令人钦佩的女性,应为她们拥有智慧和勇气以及一颗强大的内心。以晋祠内的建筑为代表,充分展示了女性的魅力之美,并把这种女性之美以建筑的形式表达出来,把女性文化内涵与建筑完美相结合。

 

结语

 

古建筑雕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它见证了一座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沧桑变化,也见证了古代不同阶层女性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通过晋祠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建筑中的女性文化内涵。一座古建筑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代替的,传承历史,展示文化,承载灵魂,是古建筑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欣赏古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建筑的砖墙和其整体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在时代的发展中,虽然旧事物不断的在被新事物更替,我们却在生活中无时无刻地发现古人的智慧在不断体现。古人留给我们的古代物质遗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我们更应该对古建筑文化中对其精神内容方面进行传播与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