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安徽省雕塑家协会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雕塑 城市建筑装饰的现代图腾


 雕塑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造型艺术,是现代社会的神话图腾,自古以来在城市建设及建筑中就起到了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雕塑可以使环境优雅、寓意深长,给人以美的享受。有时一尊雕塑就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

 

提到建筑装饰,雕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龙的雕塑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特别是龙柱(又称蟠龙柱),是寺庙特有的建筑,象征着未升天的龙,所以盘旋在柱子上。龙柱是建筑体之一,有装饰效果,龙柱随时代演变而有不同,早期的龙柱通常是以石为雕刻的材料。在皇宫建筑上,因为龙作为皇帝的代表形象,所以在装饰中占据统治地位。一走进皇宫,真仿佛到了龙的世界。龙既然已经不是自然界的动物,而是人类在历史上逐渐创造出来的一种理想形象,所以它的体态、大小可以变而无定形,这就给装饰造成了方便的条件,成为古代图腾的主要建筑群。

 

那么现代文化的图腾又将怎样表达呢?雕塑,我们依旧需要使用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城市现代化的实现,除了要求经济上的发展之外,还要实现文化上、大众素质上的转变。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它是一个很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素质与发展现状的标志物,一旦城市雕塑立于某一场所,那它所代表的意义就是整个城市大众的意愿,是整个城市欣赏水准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时代水平的反映。对于建筑装饰而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一个公共的城市形象的雕塑也应当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美国的芝加哥就有两件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一件是20世纪60年代毕加索的《芝加哥》。以一种“新文艺复兴”的人文艺术出现,大力推动了公共的街头艺术的发展。另一件就是20世纪70年代奥登伯格的《棒球柱》。作品构造简练,主题明确,具有现代艺术的特点。更值得欣赏的是它为芝加哥城树立了一个现代式的“纪念碑”。芝加哥是一个有活力的运动城市,棒球运动是该城的主要运动项目,代表着芝加哥的重要生活形态,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力量与团结精神。奥登伯格把现代生活中的最普通、最流行的用品,如口红、吸尘器、玩具、网球拍等的造型赋予历史神话图腾柱式的永恒精神,记录现代人生活的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些设计的流行性、商业性就否定它的历史意义。为现代生活立“纪念碑”,就如同立于芝加哥城市中的希腊、罗马柱一样,有精神性、崇高性、稳定性。

 

总而言之,无论古今,在建筑装饰中,雕塑的地域性和文脉性,都是需要强调突出的两个方面。地域性的显示应该和人文环境相协调。在美国纽约的唐人街立了一尊“孔子像”,成为当地的标志。这是对海外唐人街特定的地域人文环境的真实体现。它体现一种对华人、对中华民主的自豪感,象征身份和民族的根源,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伟大民族的依赖于寻求安慰的复杂心情。如果把孔子像立于国内城市,则不可能会产生这种效果。但是我们强调地域特点并不是要排斥开放性、世界性,而是要通过建筑装饰的学习,让这一系列的雕塑艺术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价值。

 

最后,我们再谈谈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师莱特曾说过,“真正的建筑是使建筑消失,”这种境界正是作为环境工作者要达到的理想。人们也希望,城市的环境雕塑艺术能进入到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国古代的雕塑与自然就有着不解的关系。中国汉代霍去病的石刻中,把石马、石虎、等动物放置在山上,依照自然形状稍作刻画,线条自由,造型深沉古朴。在自然与物体似与不似之间获得一种取其精神的意味,完全融入自然。还有宗教的雕塑和佛教的石窟造像,直接依山体而刻,使之得到自然光华的沐浴,得天地之精气。如四川的《凌去山弥勒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自然就是神,神就是自然。”陵墓雕刻如唐代的三百里露天石雕群,散布在中原的广阔荒原之中,气魄宏大,昂首于天地。面对着在自然中环境的自然力量,同时升腾起一种对自然宇宙无限的敬畏与震撼。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雕塑的设计自然而然地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融入环境并与环境协调。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越远,人性的自然就越来越淡薄。因此,人们希望通过雕塑美化城市、树立“美的城市”形象,来谋求团结稳定。城市雕塑的设计因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现实的整体性――力求与环境的统一和谐,它是一种宽容和谦逊胜过自我表现的虚荣;二是时空的连续性――力求与环境的历史和未来联结,深入到与我们血水交融的文化,追寻隐匿于环境造物中的本来面目;三是意识的民众性――力求与环境的最广大的所有者沟通,并为之服务。[1]现代城市雕塑在这场新掀起的城市“文艺复兴”中,起着重要作用。“人是大自然的一员,是生物体和文化的产物,为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与环境进行能量摄取与交换,维系着人与环境的亲和关系。”[2]随着城市的出现,人口的聚集密度增大,使自然资源大量的被浪费,人类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从绿色文明过渡到“灰色”文明。到了今天,人类已意识到要回复到自然的亲和中去,重建绿色工程,重新找寻自然的和谐。

 

雕塑――这种神奇的艺术形式,在建筑与装饰的应用中,不仅要成为民族文化的表征,更要为人类创造一个最适合生存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成涛主编,《城市环境艺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注释:

①引自于正伦,《城市环境艺术》,博远出版社有限公司,第6页;

②引自于正伦,《城市环境艺术》,博远出版社有限公司,第44页。

图片来源: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