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安徽省雕塑家协会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当代城市建筑发展对雕塑艺术价值的影响


 摘要:同为三维空间造型艺术,相似的建造材料决定建筑与雕塑存在风格相近的可能性,导致建筑与雕塑在发展中的相互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城市建筑设计、环境建设需求对雕塑的社会功能及其与建筑关系产生的影响,来认识雕塑艺术在经济的新形势坚持发展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雕塑;公共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金属等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躲避灾害和出行使用的空间,比如住房,庙宇,路桥,园林,他们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的空间环境,所以建筑的形体、构成的形式、空间的穿插关系、材料的质感、装修和装饰色彩等方面的设计始终是围绕着人活动的规律来进行的。作为实用艺术的门类之一,建筑最初是人类为保护自身安全而自觉建起的屏障,随着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多的包含了审美的意义,直至发展成为一门博大而系统的综合造型艺术。在此过程中,建筑与各类艺术形式发生着关系,相辅相成,互为借鉴。如:中国园林借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规则进行空间划分的精巧布设,渲染意境,以及宫殿建筑上使用的彩绘技艺,不仅利用了油漆色彩来保护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勾纹描样,着彩辅型,为宫殿赋予了更加辉煌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些艺术形式中与建筑艺术最具渊源的大概就是雕塑了,由于建筑与雕塑都是属于空间造型的艺术,在外部造型上都可以用三维空间的长、宽、高去测量,可以多角度的观赏,而两者制作所用的材料也非常接近,以及制作的步骤也有些类似,尤其是大型雕塑的制作,其繁琐的统筹工作不亚于建筑的建造,因此雕塑从诞生之处就和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当代的中国,由于经济的发展步伐和城市化的进程迅速的加快,当城市居住环境需求日益增加时,城市建筑与人文艺术融合的问题就特别突出,而建筑雕塑化和城市雕塑的迅速推广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使得建筑设计对雕塑的影响表现得更加的明显,其中主要的集中在雕塑社会功能和看待与建筑关系的两个方面。

 

一、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对雕塑社会功能的影响

 

过去人们谈到雕塑的概念,往往是这样的一个形象:立体的、静止的、由泥巴、石块、金属等等重型材料组成、极富张力、坐落在高台上需要仰望的艺术形象。传统意义上优秀的雕塑应首先记录下最美好的瞬间,具备最动人的形象和最富于表现力的动态才能感染欣赏者,进而发挥出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并且需在欣赏者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前提下进行。这界定了雕塑无法直接给予人们生活所需的实用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建筑设计借用雕塑的形式来提高自身的品位,从建筑注重外部造型的雕塑感到体现地域的独特文脉;还有些建筑强调局部设计的雕塑感,以提高建筑的文化内涵。这些为雕塑家们进入市场提供了机会,后现代与泛雕塑风格的城雕大量应运而生,也带来了对雕塑本质概念的冲击,以致人们感慨雕塑艺术传统高雅的品质日渐微弱。

 

  “后现代雕塑是一个历史现象,它是开放而不断积累,不是封闭和排他的,与传统雕塑的最大区别并不在于作品的面貌,而在于它的创作方法论。艺术家更多的关注材料的使用,空间和艺术母体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雕塑这种艺术形式不应该简单的割裂开成现代与传统去对待,雕塑家始终更多的考虑用自己的作品为社会服务,而非是孤芳自赏。雕塑的魅力正是在于它的崇高感能感召人们去感受生活改变生活,即使雕塑艺术降格变成了普通人们生活状态的某种构成因素,也不会失去它原有的魅力。泛雕塑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泛雕塑作为一种超越传统艺术规范的现代雕塑模式,力求于打破艺术与世俗的界限,拓宽了雕塑艺术取向,更加生活化了,作品中多材质多形式更强调了社会功能,不规则语言为现今的城市建筑设计带来了丰富的细节内容和灵动的手法,因为泛雕塑的实用性使得泛雕塑在当今社会大量流行开来,雕塑公园,城市雕塑标志等等在今天随处可见。这类雕塑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商品化了,从这些雕塑中我们依旧能看到传统雕塑的影子,使用的艺术语言依旧根植于雕塑的基本元素,长宽高占用一定的空间,利用空间透视进行分割画面,注重材料的质感,题材仍然保持某种叙事性,最主要的是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能体验到雕塑家传达出来的观念或想法,这才是艺术品创作的意义。

 

因此:开发雕塑的实用功能本身不会伤及到雕塑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寻找雕塑的商业价值不是表明艺术家市侩,而应看作是丰富雕塑社会功能多元化的行为。

 

二、居住环境需求对雕塑与建筑的关系的影响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点睛之笔,与建筑相互配合,承载着环境的文化和灵魂,体现出视觉中心的作用,为了能达到融入环境的目的,在造型上不可避免地吸收一些建筑艺术的特质。

 

雕塑的创作环境从室内转向户外,创作者考虑的不仅是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还要照顾到雕塑所处的地理环境,作品的价值不仅包含了提供给观赏着逾越的视觉感受,还要使居住者的空间更舒适,更有精神内涵,提升居住环境的品位,因此如何辩证的看待雕塑创作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已成为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需关注的问题。毋需质疑的是雕塑的实用性在建筑领域得到了更广阔的发挥,尤其是在今天的商品社会城市雕塑已经走向了市场化,然而在此背景下丧失个性语言的城市雕塑作品也随之大量出现,架上雕塑被匆匆放大置于室外,以致引来社会各方的批评,担心传统雕塑会不会有被建筑语言同化的趋势。笔者认为这是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暂时泛滥,随着市场的饱和粗制滥造的现象必然会被淘汰。纵观雕塑与建筑的关系从来就是紧紧相连,从埃及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像到巴特龙神庙里众多的石雕,雕塑从最初就有了装饰建筑,宣扬思想的实用性,而贡献出来的是雕塑审美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它们的存在类型,使得每一座雕像都可以拿出来独立欣赏,特别是中世纪的大教堂如米兰大教堂简直就是副摆满雕塑的陈列室,尽管这些建筑吸收了如此多的雕塑语言但给人感觉还是传统意义的建筑,可见传统建筑雕塑的独立性还是很明显,今天在当代艺术中包豪斯追求简洁的设计理念去除了传统建筑上繁密的雕刻装饰,似乎是在弱化雕塑的影响而突出建筑的实用主义,但是分析包豪斯影响下的优秀建筑,点线面的搭配、外空间的分割、造型轮廓的具象隐喻同样极具雕塑的意味,就如我们对悉尼歌剧院的第一印象不是看作建筑,在蓝色海面衬托下而感觉是很诗意的几片白色风帆,在这个时候建筑亦然就是雕塑。

 

现代公共环境对城市雕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了雕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在顺应建筑设计需求的条件下保持创作的情感,将雕塑艺术和建筑完美的结合,每一个从事雕塑的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关键是如何拒绝浮躁的心态,坚持维护雕塑独特的美感。

 

三、总结

 

以上所言,还不能说明在当代的建筑设计对雕塑现状的完全影响。无论如何,当代雕塑借助城市建设为其注入活力,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开发雕塑多元化的社会功能和辩证的看待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在城市建设大潮的冲击下保持雕塑艺术个性的发展,也都是当今雕塑家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皮力《国外后现代雕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许正龙《雕塑学》.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3]胡云《中国雕塑现状》《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