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安徽省雕塑家协会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当代文化精神指引下地域艺术的发展模式


  “中国长白山公共艺术国际创作营”于2007年6月15日圆满落幕。此次创作营的策划过程历时一年,着重从文化角度入手,结合长白山地域特色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资源状况,提出一系列策划原则,力图使本次活动与当地文化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历史状况、文化背景诸因素相结合,在打造国际品牌的同时,塑造一种长白山文化精神、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艺术精神及风尚。

    本次创作营的策划原则着眼于对“当代文化精神”的探索上。即考虑到当今艺术家如何结合长白山自然景观、人文地域特色等条件,来探索中国艺术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且命题很广,因此,结合本次创作营的主旨及定位,我们将其引申出三个主要轴线来具体进行策划,进一步探索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这三个轴线分别为:生态绿色理念的创新,本土资源利用的发挥和国际平台的构建。本次策展活动方面众多,本文以此次创作营活动的策划原则为点,着重进行剖析,从而阐述在当代文化精神探索这个大前提下引出的三个轴线及其深层蕴意。从而开发长白山本土文化与长白山精神,并由此引发到对整个东北文化甚至民族文化发展的纵深含义中,从而逐步建构整个艺术创作营的理念。

    在本次创作营的创作活动中,许多艺术家利用简练的艺术语言、纯粹的色彩、简单的造型符号,将长白山本地文化意境融入到个人创作中,表达出对现世的思考,及对个体艺术风格的完善。同时在长白山的本土情结的诠释下,展现一种别样的当代文化精神意境。作品《纵横系列——长白山一览》便在作品中加入诸多现代艺术元素,以醒目奔放的色彩,干净利落的造型,表达着对长白山初始印象的概括。作品《龙骨》同样用简洁的几何符号,在思索当代艺术带给社会冲击的同时,结合着长白山本地的资源,不断探索着当今艺术发展的走向问题⋯⋯

    一、生态绿色理念的创新

    如今,“人与自然”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主题之一,更是中国现代社会的问题,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家探索现代艺术发展的方式之一。

    众所周知,长白山如今正在申请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作为世界上森林景观保存最完整、生长最良好的原始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长白山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绿色基础”,而如何将人与自然进一步和谐统一,则成为发展长白山,为其注入文化特色的关键。

    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只有在充分利用了本土的精神文化,并与一定的艺术思想相关联时,才称得上是有意义的策展活动,而一个策略活动与一次艺术活动的结合只有在这种前提下产生一定共鸣,才能证明此次活动的选址是有理念上的象征意义的。作为本次申遗活动的精神活动之一,长白山公共艺术国际创作营活动的意义重大。

    尊重长白山,保护长白山,是公共艺术创作营的策划前提,生态绿色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公共艺术上的体现和运用。

    在生态绿色问题上,本次创作营活动分别从美人松公园生态环境与公共艺术作品本身两个不同方面着手考虑。要做到保护长白山野生植被、生态环境的同时,考虑到公共艺术的创作数量与整体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合适和均衡的比例上。同时注重公共艺术方式与环境的融合统一性,在有了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对雕塑面貌在总体上进行控制。

    在公共艺术创作的内容上,结合“当代文明精神”的大主题,应该充分体现长白山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以生态和谐、绿色、环保作为基本的主题。艺术家在充分的酝酿与实施创作的过程中,也很好地表达了他们对于绿色生态理念的诠释。

    作品《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是作品利用重心平衡的原理,将众多“人字梁”组合重叠,以构成均衡、和谐、有序的视觉效果。作品采用原木材料制作,是想以此诉说自然之物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无论是火种的采集或是房屋居室的搭建,均离不开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人类与大自然的相处应该是理性的,可持续的,就如同雕塑所揭示的,要做到均衡和谐,而不是掠夺式的获取与非理性的消费。自然界的均衡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倘若这一均衡消失,天也会塌陷。很好的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

    作品《莲说》利用现代金属材料表达自然环境中莲的形象。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极其丰富,有持续、久远、纯洁等解释。作品以超尺寸的表现和不锈钢材料来塑造莲蓬,赋予中国传统语境下的莲蓬以当下意义。莲“出淤泥而不染”,镜面不锈钢材料的应用,又体现出新意、永恒和梦幻。让人们在静观内省的同时,去领悟大自然的美妙和人类本身的生存状态。

    作品《迷失》,则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解读生态绿色的理念。作品表现了几只憨态可掬的长白山野生动物被装进巨大的手提箱中,等待迷失于经济诱惑的人类将它们运离自己生长的家园。作品意在提示观众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作品《家园》,表达一种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心理境界,一种远离喧闹的都市,寻找理想之地的梦想。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这美丽的长白山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

    二、本土资源利用的发挥

    本次创作营活动举办地逢北区楚长自由管委会所在地,作为长自由天泡j匕坡的门户,撅有天沲、瀑布、温泉、天然滑雪场、三江之源、植物垂直分布带镣旅游资源,特别是天然“美人松”林,其树形之优美高大,树干之挺拔艳丽,树龄之老迈以及数量之众多为世界一绝,堪称国内城市林木袋观之绝漫,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具有极高的生态审美性和科普教育性,因此作为池北区的城市形象和生态景观,其旅游价值达到特品级。

    美人松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城市中唯一的自然生态保护区,美人松保护面积之大,种群保护之好,也堪称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之典范,以其独特的植物品种和森林资源成为当前环境营造的重点,也是中国长白山公共艺术国际创作营活动的首期切入点。

    同时,长白山本身具有很浓的文化背景。堪称最美的长白山女性当属满清传说的三天女佛库伦——大清始祖布库里雍顺生母,天女降浴,食果而孕生爱新觉罗氏的先祖,因此长白山被大清王朝奉为龙兴之地的圣山,三天女至今仍然深得八旗子孙和满族人之推崇,因此以三天女的故事作为公园开发的文化主题。同时结合策划原则中的“当代文化精神”,联系东北地域特点来开发主题公园、突出本次创作营艺术创作的地域性特征。

    其次,值得后人称颂并能以美入松比拟的是战斗在长白山的抗联女战士,是可以作为与长白山美人松相比拟的最美的近代女性,其中安图籍朝鲜族抗战女战士金顺姬的故事可歌可泣,具备长白山最美女性的品质,也应作为美人松公园的文化主题。

    丰富的本土物质资源及浓郁的本土人文资源构建了长白山的本土资源的全貌。尽管长白山拥有以上两种丰富的原始资源,却也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的方面。

    其最主要表现在,美人松的开发建设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其具体表现在资源品质严重失衡,属于比较典型的高品位资源、低层次开发、粗放型管理、低效益经营,旅游效益难以有效发挥,其存在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至于功能设施配套不足,功能分区不明确,空间布局和项目酉己置明显缺位;二是缺乏文化依托,成为单纯的生态观赏,大大降低了景观品味;三是按照普通公园的思路去没计,缺乏与旅游的有效对接;四是建设粗糙,缺乏精品意识,缺少景观和环艺设计。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具有国家级懿级的旅游景观被长期埋没,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不令人遗憾。

    而本次创作营活动的初衷,便是在结合长白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本土物质资源和本土人文资源的前提下,将两种资源进行艺术化的开发。这不仅是推进长白山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更是推进民俗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手段和重要模式。

    作品《修复嬷嬷人》属于典型的关注东北本土文化资源的作品。延续着作者一系列关注东北少数民族的题材,将古老的木雕手法与现代的金属材料相结合,把“嬷嬷人”这一北方少数民族所崇尚的神灵形象用传统与现代手法表达出来。作品置放于长白山脚下,就地取材的制作,通过材料对比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对传统思想的冲击这一社会现象,引发当代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与关爱。

    作品《小小天池》则是个利用了长白山本土物质资源的很好例子。天池是神的居所,人祈求神的保佑。神,居于高山险峻之间若隐若现,俯瞰人间众生;人,居于广袤大地奔波劳顿,仰望神灵仙境。众生!驻足吧!小小天池不是我们慰藉劳顿的现实居所吗?

    作品《呼啸的山风》则以长白山盛产的松木构成火车头的“核”,钢结构配件将其紧紧包裹。倾斜前行的工业化运载工具迎着呼啸的山风飞越林海与山脉,穿行于自然生态与工业文明之间,在文明、传统与自然问钢铁长龙以迅捷的步履与速度,加快了文明的进程,而自然资源却越发贫瘠⋯⋯童话般的火车造型将工业符号与传统资源强行嫁接。并且将火车疾驰掠过的“投影”融入作品,呼啸而过的火车,背后留下的却是掀起的草皮和裸露的冰冷岩石,与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或绿草如茵、生机盎然的景观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作品的主题理念。以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背景,试图引起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唤醒人们对工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共生的思索与关注。

    作品《山林巨人之魔方》则结合了两种资源,在暗示中讲述一定道理。魔方暗示形式的分解与重组,山林巨人代表着人类。两者的结合总结了也预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与变化。作品选取实木材料进行创作,这样也使作品与主题更贴切、完整。

    三、国际平台的构建

    长白山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人类文化的自然和人文遗产,它应该树立自己的国际化的形象;长白山公共艺术国际创作营的理念应该是国际的,艺术的传播是没有国界的,本次创作营的参与人员也是国际的,它的影响和传播同样也是国际的。

    在策展过程中,我们从多方位考察了各国雕塑家的创作方案。分别从国外艺术家们对材料的选择、雕塑语言的民族性、特点、各方面的综合把握,最终确定来自欧洲、美洲、非洲的四位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参与到整个创作营活动中。他们具有异域特色的作品与长白山当地的材料、当地的民风相结合,中西方文化在此融汇、碰撞,共同促进着艺术的发展。国外艺术家在整个创作营活动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体会了长白山当地的人文特色、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内涵。创作营这个平台的建立,不仅提供了中西方雕塑艺术交流的契机,更为中西方的文化、思想碰撞提供了良好平台。

    来自南非雕塑家的作品《对话》,便是用非洲木雕的传统方法分别雕刻了中国人与南非人,这是来自两个国度与民族的“对话”、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人类与自然的对话⋯⋯白俄罗斯雕塑家的《两座庙宇》则通过不同宗教习俗下信仰的结合表达“人类世界只有一个”的主题⋯⋯

    长白山公共艺术景观的营造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此次“中国长白山公共艺术国际创作营”活动在充分准备策划下,已经初见成效。我们将其作为第一期的尝试,并让这个活动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形成长白山的文化品牌,成为东北地区文化的品牌,甚至中国文化的一个品牌象征!